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6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语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人在研究中国官僚政治时指出,宋以后,道德要求压倒了一切,少问甚至不问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而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作为官吏考核、升迁、评论的标准。也正因为这个原故,就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不高的行政效能,而这也正是理学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果之一。这一切的发生又并不是偶然的,理学之所以抬高“内圣”也不是偶然的。从原始社会后期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一直延续着民族政治的传统,即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首领们的才德。在那里,道德常常就是政治,这正是原始儒学和孔孟之道的真正历史秘密。但自汉唐直到北宋初年,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尽管有密切联系,却始终并没完全合为一体,也不需要合为一体。到了宋代,情况的确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朱熹说:“国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于唐人,但说未透在。直到二程出,此理始说得透”。但当“自胜唐人”“此理说透”后,也就不但没有唐代那样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也少见了。范仲淹昙花一现,王安石没有成功。明代有个张居正,却被儒学骂作法家。清代盖无闻焉。但理学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任何力量能再制约它。唐代地方势力牵制中央的形势已经消除;在思想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又早崩溃。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身的可维系性成了一大问题。于是在王安石为对付内忧外患主张改革而失败之后,在朝廷随皇位的传递而不断改变政策之后,终于出现了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并逐渐在南宋末年和元明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这似乎并无足怪:既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来制约皇权,统一信仰,又没有别的什么办法,于是将原始儒学讲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以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的维系力量。理学把盛行于唐代的佛教吸收进来,把宗教还原为世俗伦常,又把世俗伦常赋予宗教本体的神圣性质,再次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力
f求使政不脱离“教”。理学成了一种具有宗教功能的准宗教,也可说是某种道德的神学。如果说,在原典儒学,道德实质乃是政治:那么在宋明理学,政治实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