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致富。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是权利的利,而是广义的利、长远的利,它认为仁义是利,道德也是利,在儒家思想看来,没有任何一件事不存在着利,而“人之情”,最为根本的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趋利避害”。
而儒家思想在义利关系上认为:“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以这种观点看待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每个企业追求利润,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现象同样是十分一致的。而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很多经营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强调儒家的“义”,强调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以达到“以义统利”,“义利统一”,对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壮大也是必须的。
4以德服人
现代科学管理一方面强调制度与法律,一方面强调“以德治企”和企业文化建设。而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既曾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同时也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由此可见,儒家也是既强调制度与法律,又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高兴地按照道德准则去做他们应当做的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东方传统伦理思想和管理观念的影响,西方管理学界正经历着一次由“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向“伦理管理”转变的重大变革。美欧许多企业把经营管理哲学的“P”和“L”原则由过去的profit(盈利)和loss(亏损)转化为people(人)和love(爱)。而更有现代的企业管理学家把管理分为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无意识管理”,也就是所谓的“人盯人的管理”。在无理论指导下凭感觉进行管理,感觉对了可能便成功了,感觉错了便失败了。第二层次上升到了一定的“哲学”水平,这里的哲学是指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总结出的理论信念,如民间流传的“和气生财”及哲人道出的“中国
3
f人患不均而非患多寡”等经营之道。第三层次上升到了“数学”问题,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量化管理。第四个层次,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是指有意识地清楚不去做什么方能做什么。当我们越多地摒弃坏的行为,我们就越接近成功的目标。从1962年由美国马丁公司首创的“无缺点管理”到现在很多公司沿袭的“零缺陷管理”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了达到无为而治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而海尔从OEC管理到SUB(创新的战略单位),其实也是从数字管理向无为而治的过渡。
5人之可塑
儒家管理哲学的人性论基础。美国著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