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健康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指导与研究
研究报告
浦东新区新世界实验小学袁若稼杨军①
一、研究背景小学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中国教育鼻祖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认为:“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生活习惯在整个习惯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生活习惯一旦发生偏差,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道德习惯及其一生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广大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在整体上有了质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青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儿童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孩子从小生长在蜜罐里,接受的完全是父母、长辈、亲朋好友的爱,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挫折,就连上学、放学的书包,都是由家人包办收拾、整理,往返的路途上都是专人接送的。因此,这些在爱河中泡大的“小皇帝”和“小公主”普遍出现生活无规律、不懂礼貌、丢三落四、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意志薄弱、孤僻胆小、个人卫生差、自理能力差等不良习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指出:“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德育为先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能关注时代发展在学生身心的投影,更能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心渴求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大力塑造具有现代文明教养、文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校是寄宿制小学,住校生远离父母,需要自己独立生活,他们在家里往往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了使全校学生养成和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