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地传达了俄文原文中的文化意象英文MilkyWay与俄文МлечныйПуть完全对等,都是表示“路”的意象这与他们同属于希罗文化传统有关,但中译文却推出了一个与俄文原文、也与英文译文截然相反的文化意象“河”(天河、银河)。目前通行的译法看似正确,实际上歪曲了原文和谐的人物形象,歪曲了原文自然合理的情景描写,从而也使得译文变得自相矛盾,与常理相悖。这矛盾首先反映在字面上。由于原文中的意象“路”被中文中的意象“河”所代替,于是译文就出现了这样一句不可思议的句子“天河……好象有人……把它擦洗过似的”。“河”怎么可以被人去“洗”呢我们可以想象“洗”星星、“洗”月亮“洗”一切固体的东西,包括“洗”由许许多多星星组成的“路”尽管这条“路”纯属子虚乌有,但我们却无论如何难以想象去“洗”河“洗”海“洗”一切液体的东西,即使这是一条“天河”。其实,无论在哪一种语言里,把“河”作为“洗”的对象而与“洗”搭配在一起,都是人们难以想象、也难以接受的。尽管常识告诉我们,这条“天河”实际上也是由固体的星星组成的但我们在进入文艺作品的阅读时,我们受制的就不光是常识了,而还有我们的民族文化积淀,而且后者更甚。而我们的民族文化积淀告诉我们,这条“天河”里流动着“液体”,这些“液体”还很深流得还很急,否则,我们的牛郎织女为何只能可怜巴巴地苦守在“河”的两岸,隔岸相望“脉脉不得语”,而要靠喜鹊们的搭桥一年才能相会一次呢矛盾还反映在人物形象身上。由于“路”与“河”这两个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象的互换,于是一个在希罗文化背景下的旧俄农村出生、长大的小男孩,竟具有了汉民族的文化思维,从而把在欧洲民族中几乎家喻户晓的MilkyWay想象为“天河”!这样的译法显然破坏了人物的完整性,使这个人物形象显得不中不西。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有人把这个旧俄农村的小男孩万卡写给他祖父信中的“祝您圣诞节好,求上帝保佑您万事如意”改译成“祝您春节好,求菩萨保佑您万事如意”,把“我求您看在基督和上帝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吧”改译为“我求您看在玉皇大帝和观世音菩萨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吧”,这样的译文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而这样的译文与把MilkyWay译成“天河”在传达文化意象的意义上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呢现在我们来看赵景深的译文
f……天上闪耀着光明的亮星,牛奶路很白,好象是礼拜日用雪擦洗过的一样。这里,由于赵景深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