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在这特定的活动情境中,他们个个兴趣盎然,在反复实践中既巩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又创设了小组合作探究和交流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具,引导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认识“圆的面积”并培养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指导学法,学会参与
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参与中由“学会”变为“会学”。其主要方法有:
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和思维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具体的感性材料入手,采取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训练其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为揭示能否将“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再求它的面积。我首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小组讨论,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平移组成平行四边形,并观察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与“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一步一步地观察、分析、思考,不仅使学生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体会到了探究新知识的方法。
2、指导学生学会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在教师指导下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并掌握思维方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重结论,轻过程”和机械套用解题模式的倾向,应着重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中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就先出示例
f题“32-7”,然后便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操作边讨论:“左边摆三捆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要从中拿出7根应该怎样拿?”学生在操作和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三种解法。于是我指名让学生进行演示,然后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三种不同的拿法哪个步骤是一样的?哪种方法较简便?(2)不摆小棒计算“32-7”,要先怎样,再怎样,最后怎么办?由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已获取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在脑际形成了清晰的认知表象,很快地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使动作思维内化为认知结构。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促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