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犯错误效应)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
第三单元
归因
一、归因的概念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看成是业余社会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经验归纳出来的,关于行为原因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个体实际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内因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可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和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f(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和易变性因素。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点、能力则会在长时间保持稳定;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象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可控性:个体能否控制其行为的动因。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结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可作出变化的预测,因为个体努力了,结果就会好,个体不努力,结果就不理想。如果行为原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那么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对未来行为的预测相对准确。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根据控制点位置不同,可以把人分为内控者和外控者两种人。
四、归因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而当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二)折扣原则这个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
f他认为,如果也存在其它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在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当一种结果是由一种以上原因引起的,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特别需要谨慎行事。(三)协变原则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所有信息中去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