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观察,我们发现更多情况下学生受到的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比如,中西方关于“龙”语义原型的定位不同。“龙”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寓意吉祥的图腾,而在外国人眼中“drago
”的原型则是长着巨大翅膀、嘴里喷火的怪物。因此在对“亚洲四小龙”汉英翻译时,我们就可以为什么应该将“四小龙”译成“fourtigers”而不是“fourdrago
s”了。原型理论既可以帮助学生减轻词汇学
f习的负担,又可以原型为中心辐射扩散习得更多的词汇,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
(二)隐喻与词汇教学隐喻和转喻是词义扩展的两大重要认知工具。隐喻一直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将属于某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我们之所以能识别语言中的隐喻,究其根本是因为就字面意义而言所给命题并不是真实的。lakoffjoh
so
(1980)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日常语言中的隐喻进行了研究,并将隐喻纳入了认知语言学的领域,认为隐喻不止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人们基于“相似性”的认知基础将来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的域上,以此认识目的域的特征,这其实也是我们对意义的理解过程。教师在对词汇的基本意义讲解的同时,辅助隐喻机制的说明,会对词汇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作用。比如,英语习语washo
e’sha
dsof源自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犹太人要求巡抚彼拉多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但彼拉多心生不忍为其求饶。然而犹太人态度坚决,眼看暴动一触即发,彼拉多只好在处死耶稣之前无奈地于众人面前洗手,表示他与耶稣的死亡无关。因此,英语“washo
e’sha
dsof”表示某事与己无关。而汉语中相似的表达“金盆洗手”则指某些黑道人物发财后准备安享晚年,公开宣布改邪归正,现也指放弃以前长期从事的行业或某件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隐喻等认知原理,有利于消除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f三、结语词汇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趋多样的词汇需求,如各类考试与技能测试等。认知词汇教学法,本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精神,透过语言使用的事实探寻背后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机制,使学生对习得的英语词汇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让学习者所记忆的词汇在其脑海中不再是一个个分割的个体,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交叉的网络。一旦这种网络得以建立,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参考文献:1lakoffjoh
so
metaphorswelivebym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