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的、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出现,使汽车产业能够良性健康发展,观研天下汽车行业分析师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观研天下企业发展咨询第一站
f31市场主导与政府监管双管齐下目前我国汽车行业产业集中度低,生产能力参差不齐,国内拥有汽车整车企业超过130多家,但87的销售额来自排名前十的汽车厂商。在汽车生产中,真正的产能过剩指实际产量低于设计产能的70。销售业绩突出的企业,如一汽大众、长安福特等,部分车型市场需求旺盛,其产能利用率远远超过原先的设计产能,根本不存在产能过剩。除去这部分企业,仍有上百家中小型汽车生产企业年销量不到万辆,这部分落后产能未被淘汰,是形成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汽车行业并不存在整体性的产能过剩,而只是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即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对汽车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现状的调节,是以市场化的方式还是以政府行政的方式,一直存在着争论。其实,应该秉持的基本原则还应是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缺一不可,应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现存的汽车行业中的大量企业,正是个别地方政府早些年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搞地方政绩盲目建立起来的。其中的很多企业销量惨淡,濒临淘汰,但被地方政府严密保护起来,因为他们手里有汽车行业的“准生证(”目前,我们汽车产业实行审批制,任何企业要生产汽车必须经过国家发改委的许可,这种资质俗称“准生证”),这样的“准生证”一证难求,地方政府是不会让这些企业倒闭的。这种“准生证”的制度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可能放开,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准生证”将不再是稀缺资源,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没有必要再为保留“准生证”而苟延残喘。“进入放开”的同时,政府对行业将实施严格的事中监督,即只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才能进入公告目录。同时也实施事后监督,这包括已经在实施的汽车三包政策与汽车召回条例。这意味着汽车行业会成为一个“宽进严出”的行业,可见,政府对行业的监管并不会因此放松,只是调控的手段和方法有所改变。同时,面对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诸多现实问题,政府应加强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加大对汽车行业基础性研究的投入,等等,从宏观层面对汽车行业进行更好的把控。32推动行业兼并重组在德国、美国、日本这样的汽车强国,其国内车企和品牌数量却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但却具备十足的竞争力。在国内的上百个汽车品牌中,真正做大做强的却寥寥无几,因此,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