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落叶的归宿问题,本报再次进行了追踪采访。
1每天10吨落叶进填埋场容易蓬松占用空间
记者从后坑垃圾压缩转运站了解到,进入压缩站的枯枝落叶每天都有,平时大约在10吨左右,这和岛内平均每天1500多吨垃圾相比,比例并不大。落叶高峰期,这个数字要增加一倍以上。
压缩站的工作人员说,每天落叶的数量虽然不多,但给压缩转运增加了难度。枯枝落叶很难压缩,压缩之后,它们会重新蓬松起来。它们的重量虽然不大,但占用的
5
f空间却不小。
进入填埋场的落叶,和其他垃圾混合,放在一起填埋。据测算,厦门一吨垃圾的处理成本在两百多元,厦门为了将落叶送到填埋场,每年至少要花上上百万元的成本。
位于后坑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启用,很多人认为,枯枝落叶是最好的助燃物质,它们可以提高垃圾的焚烧效率。但有人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焚烧发电只是利用了落叶的一小部分功能,燃烧发电产生的效益跟落叶本身的价值并不匹配。
2处理成本太高落叶收集粉碎计划搁浅
事实上,落叶问题早就引起园林部门的注意。
十几年前,厦门就已经在忠仑苗圃建了一个落叶综合处理厂,他们当初的设想是,将枯枝落叶收集起来,粉碎处理,再进行堆肥。
可惜的是,这个落叶综合处理厂没有运行多久就停了下来,至今那些设备还处于闲置状态。据称,原因是没有专门的落叶收运渠道,落叶的处理成本太高。
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提落叶的利用问题了。
为了减少落叶对厦门景观、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园林绿化部门在树种方面想起了办法。市政园林局绿化处处长王亚平说,最近几年,厦门的行道树尽量选择不常落叶、叶片较小的树种,像柚木这样的大叶片树种基本不在考虑之列,尽管大叶片树种也很漂亮、美观。
3引进两种新技术落叶“归根”将成真
就在落叶专题刊登不久,有商家致电本报,说他们已经引进了两种落叶处理新技术,商家信心满满地说,采用这些新技术的话,可以解决落叶难题。
据称,这两种落叶处理技术在国外的一些城市普遍被采用。
一种是移动式园艺垃圾粉碎机。这种设备的体积很小,可以很方便地安装在工具车的后车厢上。它有一根类似于吸盘式的软管,马达启动之后,可以将地面、草地、
6
f绿化带上的落叶、草屑等吸附起来。经过粉碎,这些落叶碎沫可以装在车厢里运走,也可以就地施回到树根、草丛中。这种设备还有一个功能,可以将下水道里的落叶吸附起来。
另一种是吹风机。这种设备体型同样很小,一个人就能推着工作。吹风机会产生12级以上的强风,地面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