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养老服务PPP项目成功案例分析及经验总结
一、PPP模式的三个重要特征2二、省将PPP运用于机构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一)必要性4(二)可行性5三、机构养老服务的阶段性问题7四、国外PPP模式运用于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启示9五、PPP模式运用于机构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11(一)转变角色定位11(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2(三)加强政策扶持13
f伴随我省人口老龄化趋势,社会供养系数上升,全省老龄社会事业发展任重道远。面对家庭养老式微社区养老尚未普及的现实状况,机构养老的补充作用尤显重要。为尽快改变机构养老服务建设供给滞后于需求、服务质量差强人意的状况,省财政厅与省民政厅联合印发了《省运用新型民办公助机制(PPP)支持社会资本建设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试点方案》,探索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以满足数量激增且形式多元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的新路径。PPP超越商业意义上的一般风险联合,基于共同利益目标的制度安排,以契约方式确立,完成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势必以其独特的优势,更好地将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彼此结合,助力解决机构养老发展中的问题,最终成为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等一系列要求的重大实践创新。
一、PPP模式的三个重要特征
PPP并非舶来的新鲜事物,从政府与市场合作的角度看,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晚晴时期,当时的“官督商办”就是政府与私营部门达成合作关系的经济组织形式,帮助完成很多国家的经济军事计划,正如今天成立(SPV)项目公司进行公共项目的实施。诚然,作为提高公共服务递送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改革措施,它在超越政府垄断和完全市场化,以及BOT、PFI等模式的基础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f(一)PPP中政府的合作伙伴并非仅限于市场(主要指私人部门或资本),也包括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它打破政府垄断与彻底市场化非此即彼的桎梏,弥补西方福利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私营化改革的不足,是介于外包与私有化之间,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的折中。它通过联接政府,与非公共部门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来实现比各方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是促私营部门效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