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无关,故反封建性并不是材料例子共同反映的内容,故B项错
误;材料中明清文学呈现出对唐宋文学的继承与改造,其改造中突出体现了主人公的变化,
由其他身份变为商人,故说明商人在社会中地位凸显,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政策无
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精选资料值得拥有
1
f小中高精选教案试卷选集
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诗人。请分别指出其文学作品的体裁。
2从材料二、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哪些不同的时代特征?
3从以上描述中,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内容。1通过材料本身的特点和作者就可以作
出判断。2文学是社会的反映,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两人不同的诗词风格。3从政治、
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回答。
答案:1屈原:楚辞;李白:唐诗;辛弃疾:宋词。
2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
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词人渴望恢
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3诗歌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与“风骚”一词来源无关的是
A.《诗经》
B.《离骚》
C.楚辞
D.汉赋
解析:选D。《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离骚》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将
其并称为“风骚”,故选D项。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为“风土之音”,即各地的民间歌谣。雅为“朝廷
之音”,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颂为“宗庙之音”,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多
歌颂祖先功业。“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该诗句应出自
A.《诗经鲁颂》
B.《诗经齐风》
C.《诗经大雅》
D.《诗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