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前智育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2日0825
换个心情更换背景
更换字号
学前智育是指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的教育,受教育对象的年龄为0到6、7岁。学前智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
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包括对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培养,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等。这些方面是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制约的,在整个学前智育过程中缺一不可。
第一节学前儿童智育的概述
一、关于智育的一般问题
(一)知识及其种类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逐渐形成了具有严密逻辑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各种知识体系,从而建立了科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其种类也不同。从知识反映的内容来分,可分为自然的知识、社
f会的知识和思维本身的知识;从人对事物反映的深度看,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人对事物外部属性与特征的反映,具有具体性和特殊性的特点;理性知识是对事物内在本质或规律的认识,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从获得知识的途径看,知识又分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受教育者在直接接触外界或在改变外界的活动中通过亲身感受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通过他人传授或阅读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一般来说,在学前期,主要是向幼儿传授周围生活中简单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让幼儿获得一些感性的知识,并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技能与技巧
技能是指人们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当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而达到熟练、习惯、运用自如的程度便形成技巧。通常,把技能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的智力技能,如构思、心算、默语等;二是在大脑控制与调节下身体的操作技能,如唱歌、运动、绘画、制作等等。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是密切相联的,技能的形成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技能的形成又有助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