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公益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公益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公益素养。公益素养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积以年月,以逐渐地形成稳定的心理或生理的特征,也就是达到一定水平的质的稳定性。不同的人,由于生理基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的不同,经过一段时期,就会形成不同趋向、不同水平的稳定性,显示出质的差异。大学生仍处在成长阶段,公益素养也在逐步形成发展,高校阶段的教育无疑对青年公益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公益素养一旦基本形成后,又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甚至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鉴于公益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笔者对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作了粗浅的理性思考。认为:大学生公益素养培育应通过从校内到校外,从自身到社会等多方面、立体式进行因势利导、塑造一个良好的培育环境,使大学生公益素养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育:(1)创设公益课程,公益素养的培育,重在教育;(2)社会实践是基础,知行合一是公益素养培育的目标,积极的公益实践是培育大学社公益素养的有效途径;(3)培育健康的公益人格,公益人格是内在的潜在的素养,从大学生内在的修养出发是寻求提升其素养是有益探索。(4)校园环境是大学生生长的活动空间,从校园着手能够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用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公益素养。(5)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每天必然接受到资讯的主要途径,以此为线索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公
f益文化倾向,有助于其公益素养的培育。(6)最后,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社会的一员,离不开客观存在的社会,社会现象、社会观念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每个学生,优化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每一个对社会明天抱有乐观期许的年轻人都会感到义不容辞,毕竟大学生是社会的生力军,是中国前进的又一波浪潮。但我们必须认真看到公益事业的繁荣是要取决于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和持久有力的大学教育,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理性的公益活动,在健全的理念指引下,实现光荣的公益诺言。
参考文献:①《元照英美法辞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117页。②《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音序,三卷本)2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