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需要准备几天几夜,反复备,反复改,甚至把要讲的顺序和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尽管教学环节设计精心,教师准备充分,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语言做作,缺乏感染力,有时在课堂上还会由于紧张而忘了精心准备好的内容,有时学生的反应明显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可教师却不能灵活地调整计划,而是牵强地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教师的原计划中。殊不知,“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
2“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教师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要懂得研究各种儿童方法,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的研究心理学。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近而影响和教育学生。所以,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在第31条《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师在开始教班前,就要收集自己未来学生的名单,熟悉他们的父母,带领他们到思维的源泉即自然界里去旅行几次,对他们的思维进行研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能对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如今的教师何时对学生做过如此充分的准备的呀?不谈对入学前的儿童,就是对已经熟悉的学生,都很少在课前结合教学内容作心理学的分析,又何谈“因材施教”呢?至于有些学生行为上存在偏差,学习上存在困难,也很少有教师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成因从而进行矫治,而在学校生活的领域里,有许多问题如果缺乏心理学知识简直就无法解决。如:采用哪些特殊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和具体教材的兴趣?学生的哪些行为可以交给班集体去讨论而哪些行为则不宜于在集体中讨论?等等。
3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
在第87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他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