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漫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化对诗歌的影响
中国官员遭贬谪,自古便有之。但先秦之前,朝中大臣本就不多,疆土也较为有限,流传下来的有记载的史料便极为有限,比较有名的当属屈原了。《史记》中写道:“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由于得罪了小人,加上和楚怀王政见不一致,故遭贬谪,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被贬谪的屈原很伤心,常年玉树临风的吟游于汨罗江畔。会作诗的人在当时是很让人刮目相看的,而且他声望较高,故而所作诗歌便流传下来。
秦汉之后,遭贬谪的官员人数开始骤增起来,不仅如此,被罢免的原因,流放的地域,贬谪的形式及最终的命运都复杂起来,这极大的推动了贬谪文化的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对这些被贬的官员来说是极为致命的。对于这群知识分子而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历史使命,若不能施展抱负,进良言于君,救水火于民,他们便认为自己白活了。于是问题来了,一旦被贬谪,或悲天悯人,或感天动地,或豁达洒脱,或清风霁月。陶渊明被贬写下《归去来兮辞》,杜甫被贬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被贬写下《琵琶行》等等,
f不一而足。“贬谪”,在整个古代,是许多文士无法回避的一种命
运,文士要参政,要进入仕途,就必然有升迁与贬谪。贬谪是当时诗人普遍经历的人生境遇。
苏轼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在做官上,他经历了多次贬谪,最著名的“三贬”,分别是被贬到雷州,黄州,琼州。在这三个地方,苏轼都体现出了作为大家所具有的魄力,即使是一次次的贬谪,他也没有悲观,没有失落,反而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从被贬时所写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来,如有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以看出东坡居士豪放的风格,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体现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真理,追求真我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如果没有贬谪,诗人处于一个安逸的环境,衣食无忧,那么是写不出这样为世人所吟诵的诗词来的。
贬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贬谪文化中的诗文,都经过了长期的孕育,占据了古代中国文坛的主流。对苏轼的作品进行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