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问题与探索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然而在新课改的推行过程中也无法避免一些问题的暴露,比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进行引导,怎样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怎样将三维教学目标融入到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怎样使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有更多的积极影响等等。若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能更进一步推进新课改。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高中新课标的实施不仅使数学教师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新教材的中心和改革重点上,同时还促使他们更多地尝试将这些新的改变融入课堂之中,至今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在我们为这些成效拍手叫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一过程之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一、教师授课过程中引导作用的缺乏新课标的精神中提出“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这使得课堂教学“听老师讲”的传统模式被打破,进而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作为教师应该讲得少一点,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呢?是不是只有这种办法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呢?是不是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呢?这种想法显然是一种很大的误读。再仔细地剖析一下新课标所传达的信息,其实里面提到的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未摒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课堂教学少了教师的引领,也更会变成“无用功”。毕竟
f中学生仍处于缺乏相关知识经验的阶段,并且他们的自主、自觉学习的习惯仍处于培养之中,可能无法适应缺乏教师引领的学习方法。因此,即使是在提倡自主学习的当下,教师仍应该时常倾听学生的感想,解决学生的疑问,协调他们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摩擦。教师只有处在引导地位,才能充分确保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高效和秩序。其实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并不能说学生就一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下也不乏主动学习的实例,其实学习的主动与否不能完全与教学的形式挂钩,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是否主动,这样才是实质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综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仍应该将自己设计在主导位置上。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主义新课标提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种形式设计确实使原本略显枯燥的数学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但是不可否认,许多教师错误地把这种方式视作了课堂教学中的固定形式,将“小组讨论”视作了教学的必要形式,似乎新课改所提倡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