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大理洱源白族服饰的文化传承及原因摘要大理白族服饰是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大理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宗教观念等文化心态,寄予着大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本论文从大理洱源白族服饰的类型和发展历史来叙述大理洱源白族服饰的文化传承,向更多的人展示大理白族服饰的文化信仰。关键词大理洱源白族服饰文化传承发展大理洱源位于大理市北,洱海之源,是大理洱海的发源地,位于大理苍山脚下,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历代朝代的更替也为它遗留下了很多遗迹。洱源各族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一、大理洱源白族服饰的传承古时候的白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较少,因此文献记载也较少。直到唐朝时期,双方的联系才来往密切,文献记载也越来越多。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唐朝时期南诏、大理国时期在唐初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中,关于白族服饰的记载较为详细。文中可看出在唐朝初年,洱河地区的白族男女都披毡,女性则穿用粗缎子做成的裙子和衣服。唐宋时期,南诏国的纺织技术逐渐发达,刺绣技术也十分出色。在《新唐书南诏传》中记载:“尚绛紫,有功加锦”,“金波罗,
f虎皮也”,就从中可推断出:南诏贵族的服饰以红色、紫色为主,并以此为贵。质地为锦缎,外面套有虎皮,色泽鲜艳。在唐朝樊绰的《蛮书》中,有关白族服饰的记载为:“其蛮,丈夫一切披毡,其余衣服略与汉同,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其制度:取一幅物,近边撮缝为角,刻木如樗蒲头,实角中,总发于脑后为一髻,即取头囊都包裹头髻上结之,羽仪以下诸动有一切房甄别者,然后得头囊。若子弟及回军罗茴以下,则当额络为鬃,不得戴囊角,当顶撮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虽清平官、大将军亦不以为耻。曹上以下得系金苴,或有等弟占功褒奖得系者,不限常例”。这些资料显示出了南诏宫廷的服饰。
又有记载:“妇人不施粉黛,贵者以绫锦为裙襦,其上仍披锦方为饰。两股辫其发为髻,髻上及耳,多缀珍珠、金贝、瑟瑟、琥珀,贵家仆女亦有裙衫。常披毡及以缯帛韬其髻,亦谓之头囊”。这展示出古代白族百姓的服饰。
在贞观十六年,南诏国向唐朝进献了《南诏奉圣乐》这部大型乐舞。当时的演员身着当时南诏的主流民族服装,边歌边舞,“舞人服南诏衣,绛裙襦”,裙襦上画有鸟兽草木,绣有五颜六色的图案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