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1)时间: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为了集中人力和物力,战胜国内外敌人。(2)主要内容:农业:实施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劳动:实行义务劳动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3)评价:积极作用:它是战争环境下的非常举措,保障了红军的军备需要→结果粉碎了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局限性:①它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②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活的正确途径;③内战结束后继续推行,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②列宁从国情出发,决定调整政策。(2)内容:(首先从调整农业开始)农业: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余粮归个人支配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部分国有企业转给外国或本国资本家经营(租借制、租让制);允许恢复小型么人企业。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3)作用:①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925年,经济基本恢复)②为落后的俄国找到通过“市场价值规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4)特点:①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②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价值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基础上,斯大林模式逐步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公布,标
f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2经济表现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2)管理方式:行政命令、计划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3)经济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停滞)(3)资金积累:牺牲农民利益,为了工业化积累资金3评价:(1)积极作用: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②它统一调配物力、财力和资源,使苏联经济迅速增长,很快成为工业化强国;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弊端严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经济平衡发展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