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是因为人既具有动物性的一面,有物质需求,也有功利性需求,但让我们超越动物的,是我们内在的精神性需求,如果精神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成为无根之萍、不系之舟,无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正是人类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才让生命变得丰盈美丽,而这是外在的物质无法到达的境界。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大众对一个人的看法,通常离不开金钱地位权势,这成了虽非约定但俨然俗成的评判标准。城市的霓虹晃花了眼睛,迷惑了人心,为师者亦凡人,灵魂同样经受着试炼和拷问。一灯如豆,四壁清辉,有人在灯下思索。师者若无魂,教育则空心。书生多意气,常怀百岁忧。在浮华喧嚣的当下,我们应当如何重建教育的精神宇宙?一、生本教育之我见郭思乐教授,以“教育走向生本”开篇,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享受成长,享受成功。这是生命最美好的一种品质,因为它呼唤生命前行、发展和提升。它曾经鼓舞过秦皇汉武,鼓舞过比尔盖茨,鼓舞过囊萤映雪的读书者,也鼓舞过烈日下观察小小黄鳝洞冒出的泡泡儿不愿离去的一个小学生。生命自觉是学习中最积极的因素,让人享受学习、享受自己。试想一下,彼时彼刻,一个德国旅客埋头阅读,罗姆人则旁若无人地大声喧闹。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前者强调克制,后者鼓励自由,而不同的教育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当我阅读着《教育激扬生命》,回顾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我猛然发现,我几乎就是行走在父母当年为我规划的人生轨迹上,我的骨髓和血液里,浸透了父母为人处世的标准,父母之于我的教育,已经扎根在我的生命之中,牢不可破。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让我敬畏而感佩。因此作为教师,思考今日教育之起点,我想不再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生”。在“面向他人的教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朝向自我的教育”。郭思乐将自己浸入“我向教育”之中,然后捡起一柄“手术刀”即生本课堂,一刀刀划开教育的外壳,再将它的切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生本课堂在各地各学科的实验进程,反思不足,完善理念。具有灵魂的教育。他批驳现代教育的反智倾向。“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上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看到灵魂。”倾听着的教育。教育的“失聪”使得教师拒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