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在农村义务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影响着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他们被老师们称之为后进生,也是让老师比较头疼的学生。本文试图对农村学校后进生产生的原因角度对这些学生进行一个分类,并对后进生的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初步的分析,同时从心理健康、学校和教师、教育体制等方面对减少和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和策略做了一些简单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后进生的成因,转化策略
f我国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有十二年了,在这十多年中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更是翻天覆地:多媒体教学进入中小学课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法的推广运用,运用多元化的方式评价学生,学校开展经典诵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中开设等等。但是,就如“木桶理论”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决定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不是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恰恰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被老师们称为“后进生”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多元化的学生评价理论掩盖我们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人不是一个“以分数论英雄”的老师,但是有的学生在文化课程方面的表现的确令人震惊和担忧:有的学生到小学六年级毕业仍然不能阅读一篇简单的文章、不能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甚至有的学生连写自己的名字都困难。这样的学生虽然只占所有学生的少数,但也不能不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认真的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学生如此学不进去呢?是学生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或者是课程设置、教育体制的原因呢?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策略,让这些孩子跟上其他人的步伐,健康快乐地成长呢?本人试图从后进生的形成类型、后进生形成的背景原因和我们需要采取的方法策略逐一论述:
一
后进生的形成类型
1、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型。这类学生的普遍特点是智力没问题,但就是不愿学习、不爱学习,主要原因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和小学低年级时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特别贪玩。因而导致学习基础薄弱,越到高年级学习越差,越学越差,越学越没有兴趣,越学越厌学。2、缺少家庭辅导型。这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家长忙于生计,很少对孩子的功课进行辅导,有的学生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是不闻不问,放任孩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