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新京报讯(首席记者王姝)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本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新常态备受关注。如何理解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昨日,为明年经济发展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系统阐述和部署。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大方面,全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如消费需求: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再如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会议提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
f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新常态资源配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出口和国际收支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生产要素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f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资源环境约束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经济风险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