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相关,而其在95的置信区间上与内控有效性显著正相关。说明信息技术业的上市公司高管风险取向与内控有效性呈“U型”曲线关系,不同风险偏好的高管都会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结论与建议
股权特征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终控股人为国有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数都呈负相关且未有显著影响。董事会特征方面,董事会人数、董事会会议召开频率与内控有效性指数呈负相关。这总体说明董事会规模过大并不利于内控的建设,过大的规模可能造成决策的不及时及责任不清,这会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会议召开频率过高间接反映了内控存在一定的缺陷。独立董事的规模、设立审计部门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数呈正相关,与假设相符,且后者有显著影响。监事会特征方面,监事会人数与监事会会议频率对内控有效性影响不是很明显,但与预期假设基本相符,成正相关性。管理层方面,高管薪酬如假设那样与内控有效性呈正向关系,但两者关系不显著。这可能由于我国公司薪酬结构不合理,同时在变量定义时主要采用的是前三名高管薪酬的均值,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高管风险取向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第一,减持国有股使股权结构多元化,企业自身应减持国有股,加大法人股持股比例,这有利于合理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同时,企业可以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优化企业股权结构。第二,企业可精简冗杂的规模,为了保证决策的效率和责任的分明,确定适合自身需求的董监事会人数。在提名独立董事时可考虑中小股东并减少控股股东的表决次数。第三,扩大监事会人数,提升监事会的实际监督能力。第四,推广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制度,完善其薪酬结构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实现高管利益与企业利益的趋同,避免管理层短期机会主义行为。上市公司可扩大高管持股比例,设置合理的行权条件,激发高管的积极性。同时应增强高管的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建立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广奇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论科学出版社,2009
2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3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连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
4李育红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3)
5张先治,戴文涛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7)
6程晓陵,王怀明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