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特点,或因为受到打击没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引导或帮助他们认识自己,鼓励他们勇于追求;当然实际情况是,更多的学生延续中学阶段的未成年人的依赖性,喜欢跟着被安排的路线走,顺从家长的意愿、老师的建议、同学的想法,以为按部就班就能顺利完成大学“走向成功”。虽然有的时候始终抱有这种想法的同学反而成为大学里的“优秀学生”,但终究是不成熟的,他失去了完成大学培养独立意识这一重要任务的机会,以后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不过,多数这样的同学会在大一大二遇到挫折学习、生活上的压力和自我否定,有些在痛苦的挣扎之后重新找到了自信,积极主动寻求发展,另外一些则在挫折之下迷失,丧失斗志与激情,进入社会以后,如果有机会被唤醒还好,否则会一生迷茫。这里我赞同张导的观点,“大学里要走一些弯路,经历一下思想斗争的痛苦”。而对这些学生,我觉得我们更需要给予鼓励、支持,陪伴他、帮助他建立自信。这里我想说明一下的是,我自认为是第三种学生,我经历了两次思想上的挣扎,第一次是在大二,是参与奥运志愿服务让我走出了迷茫,第二次是在大四,在争取到难得的留系读博机会之后,我曾一度内心矛盾,逃避问题,直到今天为止,我还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走出这种颓废的状态,但我想敢于承认问题本身会对我有帮助。在以上的工作方法中,我强调的更多是从思想或心理角度对同学进行引导和鼓舞,我觉得是符合清华学生特点的,一方面清华的学生是善于思考的,另一方面在身边都是牛人的高压力环境下,多数同学处于欠自信的状态,他们更需要的得到鼓舞、理解和支持,哪怕是一点点的肯定对于一个人说不定也是无比宝贵的。需要说明,这种“鼓励式教育”和常说的“挫折教育”并没有矛盾,事实上两者需要相互结合,自身遇到挫折,外界给予鼓励,这样就可以实现一个人的进步与成长。另外,关于工作方式,我想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按照对象的多少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对一的单独沟通如吃饭、谈心;另一种是一对多的集体辅导,主要指参与班级活动或年级活动,如团日、党课学
f习小组活动、运动会等。两种方式受众不同,花费时间、影响力也不同,我个人更倾向于一对一的交流,觉得这种方式对一个人的影响更深。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是两种工作方式相结合。大一第一学期学生有什么特点呢?一开始刚刚接触大学生活,保持中学的自信心(实际上不少同学伴有紧张和忧患,但毕竟还没有受到打击,自信还是有的)以及勤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