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教学中独特的思维模式
作者:廖朝安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07期
【摘要】把“三”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运用在教学中,是笔者的一种尝试。本文从三个角度阐述了“三”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一是巧用“三”提问,以此抓住课文的核心问题,巧妙地解读文本;二是借用“三”作为教学的“度”,优化教学过程;三是化用“三”思,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作全面反思,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关键词】教学思维模式
作为教学中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恰当巧妙地运用“三问”“三度”“三思”等思维模式,对教育教学有重大作用与意义。
一、巧用“三”问,妙解文本
教学中,常有“一问三不知”的尴尬情形发生,这不能一味怪罪学生,其实教师该反省自己问的角度、问的时机、问的方式等恰当准确吗?提问是一门艺术,善于抓好角度是关键。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是艺术的再现,许多作品不可避免带有“三”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若能把这些显现的或隐含的”三”挖掘出来,智慧地运用“三”思维来提问并进行巧妙解读,不仅会给学生新颖感,引发极大兴趣,更能激发学生思维,深入透彻理解文本,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常见的如《失街亭》中的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抓住了这两个“三”,就抓住了教学的核心问题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层次的如有老师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巧妙设计了几个带“三”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在轻松自然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和人物、主题,这三个问题是:1文中“三”次描写祝福的情景,有何作用?2文中为什么要对祥林嫂进行“三”次肖像刻画?3文中写了哪“三”类人?意义何在?湖北枝江一中的曹振国老师在设计《逍遥游》时,也是巧妙运用“三”思维(抓住三个切入点)而取胜:第一课时以“逍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第二课时以“笑”(这里依然抓“三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作者思想;第三课时以“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鉴赏艺术特色(详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12期)。同时笔者教学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尝试用“三”思维来提问,也效果明显。具体操作是:1以三个“必要”(文章一、二节,作者写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提问,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