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另一位同学补充说:“一个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歌声在黄牛背上唱着歌,他的歌在绿树成荫的树木里回荡。”我趁势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补充”那位同学阐述了他的见解:因为没有牧童唱着歌,就不会有第二句的歌声.补充绿树成荫是因为林樾是“绿树成荫的树林”,没有这个词,就没有解释出“樾”的意思,也看不出树的茂盛。我表扬了那位同学,把握时机,加以引导。在理解诗句讲明意思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可结合上下文补充内容,也可以调整个别字词句个别词序的顺序,不要生搬硬套串词义,这样,在学生们的自主思考和相互补充,修正中,就把这首诗的意思理解得清清楚楚了。为了深化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思考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感觉到小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有的说从“捕鸣蝉闭口立”看出他聪明专一,有的说“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感觉他天真可爱。在你一言他一语中,小牧童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再利用感情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感情,就会提高学生的朗诵和表达能力。学生对全首诗就这样自主地由浅入深,由表面到内涵,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认识清楚了.三、“话”变成“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诗教学中,把诗中的“话”变成“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把诗中的“话”想象成“画”时,注意引导联系诗中的事物,充分而又合理地进行想象练习。在想象《所见》画面时做好铺垫,然后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把诗人所见的情景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说说想到了什么?为了丰富学生想象,使学生不拘泥于诗中所写,进行创造性思维,再次出示所见画面,让学生仔细看,认真听,试着把画面想象得更丰富,更形象.在他们各抒己见时,尽量为更多的同学提供机会,充分展示不同于别人的思维,要想象说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2页第2页
f通过《所见》一课的教学,我感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及时鼓励,适时导拨,学生个个学得主动,学得透彻,学得富有创造性,学生真正达到了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境界.在自学交流的过程中,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切实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3页第3页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