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于2001年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逐步推广体育新课程。《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育新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以往体育课程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对于运动知识、技能和体能等方面的获得,而体育新课程除了重视这些方面以外,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促进,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增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为终极目标。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同志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问题,明确提出:“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更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有了健康的体魄,就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纳入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纳入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规划,并把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要真正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从指导思想、评价体系、体制机制、政策导向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从而更加坚定了体育新课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地位与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进一步突出体育新课程的健康与教育价值,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强健体魄,坚定不移地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二、重视激发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以动作技术的新授、复习和考核为主要内容,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示范、纠错和学生的反复练习等等。体育教师注重的是教“会”学生,而较少注重教“懂”学生,更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与爱好。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性的源泉,犹如一种“诱发剂”,吸引着人,推动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活动或对某事物的追求之中。如果学生对运动没有兴趣,就可能不主动地去学和练。陈至立同志提出:“要改革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生机活力和吸引力。组织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团队和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据调查,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其中相当
f多的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占各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