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主旨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2、难点: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三、授课安排(1课时)
预习案
1、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抓住关键按语句解读诗歌,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情感的字。“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1)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六十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多抒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感情,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主要作品有《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示儿》等。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2)写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3)解释题意“书”是书写的意思,愤是悲愤、抑郁,“书愤”即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诗人回顾早年岁月,追述当时心情,诗人这一生,为国忧患,而始终壮志难酬。3、解释加点的词:中原北望气如山气:豪壮的气势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兄弟,引申为不相上下4、典故介绍(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f5、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早年由于不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