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荀子《劝学》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5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f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6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7《劝学》中(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升自己8的荀两子个在句《子劝是学》(中君说子,博君学子而需日要参通省过乎广己泛)学,习(来则提知明
而行无过矣)。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
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10荀子在《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省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在《劝学》中,荀子用“木受绳”和“金就砺”来比喻论证,引出学习效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则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3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4《劝学》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连设五喻展开论证,第一个比喻是(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15荀子《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
闻者彰)三句,用形象化的写法借气流传播声音来阐明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16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