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22《孟子》三章
课题《孟子》三章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分配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识记孟子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借助
教
知识与技能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
学
把握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和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掌握划分
目
过程与方法文言句子节奏的方法。
标情感、态度与
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丈夫”的含义,学习立身处
价值观
世的原则,体会磨难困苦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课前准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宣扬“仁
政”“王道”,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虐民。他提出的“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也有积极的
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
课
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
前相关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
预知识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长于言辞,善于说
习
理,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
很大影响。
“以民为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为了巩固统治,安定
社会秩序,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左传》《国
语》《管子》等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老子》
中就有“爱民治国”的主张。相比较而言,儒家的民本思想最集中。“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f公孙衍.(yǎ
)贫贱.(jià
)丈夫之冠.(uà
)
读准不能淫.(yí
)畎.亩(quǎ
)妾.妇之道(qiè)
字音傅说.(yuè)
曾.益(zē
)法家拂.士(bì)
胶鬲.(é)
外患.(huà
)劳其筋.骨(jī
)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通假字
(2)往之女.家(同“汝”,你)(3)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5)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而:一怒而诸侯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