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品,组成混合样的采样点数应为520个。
9暴露路径:污染物从污染源经由各种途径到达暴露受体的路线。10暴露途径:场地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污染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
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致癌风险或危害水平。11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在场地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挚爱风险或危害水平。12致癌风险:人群暴露于致癌效应污染物,诱发致癌性疾病和损伤的概率。
f13危害商:污染物每日摄入量与参考剂量的比值,用于表征人体经单一途径暴露于非致癌污染物而受到的危害水平。
14多害指数:人群经多种途径暴露于单一污染物的危害商之和,用于表征人体暴露于非致癌污染物受到危害的水平。
15可接受风险水平:对暴露人群不会产生不良或有害健康效应的风险水平,包括致癌物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和非致癌物的可接受危害商。
16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根据标准规定的用地方式、包括情景和可接受风险水平,采用标准规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场地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计算获得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限值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17土壤修复: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固定、转移、吸收、降解或者转化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含量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18场地修复目标:由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
19修复可行性研究:从技术、条件、成本效益等方面对可供选择的修复技术进行评估和论证,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可行的修复方案。
20修复模式: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的总体思路,包括原地修复、异地修复、异地处置、自然修复、污染阻隔、居民防护和制度控制等,又称修复策略。
f21农用地:GBT210102007耕地、园地、林地、草地22建设用地:GBT01372011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公
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等。23未利用地: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外未利用的土地。24土壤环境背景含量:一定时间条件下,受地球化学过程与非点源输入影响的某点位上土壤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25土壤环境本底含量:指对应某种土地利用的起始时间,某点位上土壤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26土壤环境本底值:土壤环境本底含量的统计量,通常以土壤环境本底含量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