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发展的新阶段。这时候的高中生的儿童模式已经被打破,但是成人的模式却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因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上充满了矛盾的色彩,主要表现在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强烈要求交往以及要求理解的矛盾,自主性与被动性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心理会使青少年们去试图按照自己的方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式来实现其目的,但是又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容易陷入被动。案例中的男生敏感又害怕被人嘲笑,逐渐的导致自我怀疑,这样就容易走向自卑。
同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春期是人认识自我并急于肯定自我的人生阶段,而自己的外部形象更是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常常被成人所忽视。他们觉得自己的外貌几乎就是自我的全部象征,直接关系着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地位与尊严,因此不容有差错。于是,他们开始吹毛求疵的研究自己的外貌,像女生会关注自己是否长胖,发型,青春痘,男生则关注自己的身高,肌肉等,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像案例中的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貌,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是正常的生理变化,也是导致他自卑的原因之一。
自卑的实质并不是客观上的差距,而是自我评价过低。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认为,包括自卑在内的负性情绪体验主要是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观念造成的,因为成绩不好,外貌不如别人,就认为别人一定会很看不起自己,就认为自己很一无是处,这是一种错误的评价,也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自卑者一般都会采取避免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来掩饰自身的不足,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但是会产生孤独的体验,形成闭锁性的性格。如果教育者不小心破坏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甚至自尊心,青少年如果得不到正常的满足,找不到心理解脱的合理途径,就会引起他们的自卑情绪。
由于认识不足,自卑者在活动前常常有一种我很难成功的消极暗示,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就会使其心理及其行动尽量与这一说法一致,这是一种自我损害的倾向,会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抑制了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往往会造成活动失败,而活动的失败又恰恰验证了他们当初的自我认识和期望,从而强化他们的自卑感。自卑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特别是那些学习差的学生。
其次,父母忙于工作,疏忽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关心。一个孩子的人格是否完善,与父母亲以及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青少年在需要关心,需要倾诉的时候,最亲近的人是但像父母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