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一些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甚至不顾有些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畸形发展,仅看到短期内GDP的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带来的问题将成为小城镇经济建设的最大障碍。很多小城镇的环境品质尚待提高,当地的景观资源还处于待开发状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城镇居住环境综合质量差,有一定污染,缺少集中的公共绿地特别是城镇景观效果差,空间轮廓单一,建筑布局零乱。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从整个城镇长远发展的角度,充分利用周边有利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步建成功能分区明确、配套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化、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3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及实施对策3.1综合分析,明确小城镇的主要职能,确定城镇性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城镇性质的确定除了对城镇发展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区域的分工等相对稳定的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外,还应充分考虑政策方针、行政划分、技术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全面分析小城镇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小城镇的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去确定起主导作用的行业或部门。从小城镇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进行分析,然后对分析结论加以综合,科学确定小城镇性质。3.2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确定城镇规模小城镇的规模,尤其是人口规模的确定,是关系到确定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等重大问题的前提,做好小城镇人口规模预测非常关键。以往小城镇规划编制中对于人口规模的预测大多采用综合平衡法,根据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来推算城镇人口的发展规模,来将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相联系。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产生的需求或者认为是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是造成城镇人口增减的根本原因。小城镇人口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经济实力增强对于人口的吸纳。因此,理论上来讲,结合经济发展指标来预测小城镇人口是比较准确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将城镇人口与GDP、人均GDP、工业投资总额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以期能够预测出较为科学的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f3.3确立合理的小城镇规划布局根据具体的自然地理状况,特别是水土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来决定城镇的空间布局,或组团状,或串珠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