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是吸引外资越多、出口数量越多,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越多,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就随之一步步滞缓。2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误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关于这种发展的基础与原因,不少学者归为中国劳动力廉价导致的比较优势。深入研究不难发现: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确实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实际的出口中产品也确实存在着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仅仅是要素优势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也不能构成中国经济发展和外贸增长的基础,更不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我们解释经济现象的一个因子。即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
f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近几年来这种优势正在逐步弱化。3出口导向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而在出口导向战略指引下,我国加工制造业大多是高耗能、高污染、严重依赖原材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此一来,我国出口量越大、对资源的消耗越多、对环境的破坏也就越严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不仅如此,中国付出如此代价生产出的低成本产品,为国际社会提供便利的同时却招来阵阵谩骂,他们指责中国倾销、中国补贴、中国的出口严重损害了其国内工业的生存和发展。(二)国际经济压力1国际社会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日渐萎缩。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形势前景不乐观,对外贸易量大幅下降,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正是典型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因此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影响最大。此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可替代性强以及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类似,使得我国此类产业出口的竞争力减弱。2非关税措施不断推陈出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命与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对产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提高,这些因素促使非关税措施不断推陈出新。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劳工标准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障碍。这些新的非关税措施从形式看合理合法,从内容上看涉及范围很广,从运作方式上看具有自身的巧妙性和隐蔽性,从保护技术上看又有一定的歧视性。这些也要求我们不得不对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做出调整。3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自由贸易往往仅仅停留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阶段,国际社会的经济波动一般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这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