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德本位(体)的伦理哲学和《道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丛书,在学术上有重要
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方略有不同。政治思想。二程说:“‘人心’,私欲也;‘道心’,正心的价值。
但他们都把救世的理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连在也。”又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

一起考虑。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它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佛教的传播特点。
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二程的人心、道心二分说和理欲对立说。他虽然肯(1)佛教产生于印度,约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
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定人心是人正常的生理需求,“虽圣人不能无人心,帝通西域,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较
(4)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孔子不谈如饥食渴饮之类”,但是,又强调人心的危害性,说:早时期,中国人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
超越形上问题。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人心者,人欲也。危者,危殆也。”又说,“人心”术,与黄帝、老子及其他本大神灵一起崇奉。最早
善,儒家认为这种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大德“。出之于“形气之私”,“人心易动而难反,故危而不安”;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
“人心既从形骸上发出来,易得流于恶”。然而,“道心则是义理之心”,“道心是本来禀受得仁义礼智之
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
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这就是儒家”心”,因此,道心是至善的。由于人心是恶,是危殆,(2)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
修身之学“。另一部儒家重要的典籍是《大学》,认所以,人君必须要正心,以此去人心及私欲,这样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
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才能明道心和天理,才能为圣为王。质言之,不正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
国“、”平天下“。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心(去人心和私欲),就不能存道心和明天理。故此,朱熹十分赞成孟子“天理人欲,不容并立”的观点。二、换句话说,这里的天理是指那些符合道德
(3)魏晋时佛教在玄学盛行的背景下,在社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