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高三文科综合政治主观试题百题集锦1(26分)所谓经济“常态”,并不是指经济活动在一个长时期内稳定不变、完全可预期的状态,而是在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经济规律所主导的经济活动具有相对稳定特征的动态过程。因此,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历史阶段的“常态”表现具有明显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旧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虽然经济总量取得了持续增长的瞩目成就,但储蓄投资、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加剧,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抑制了创新型产业的增长,货币供给机制的美元化和高信贷、货币投放的通胀之路本身对经济的系统性稳定造成了伤害。可以说,经济旧常态自身就有着向新常态过渡的内在要求。新常态是在中国通过高信贷、高货币投放而维持的高储蓄表明,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更多受到理性的约束。材料二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衔接新老规划的关键之年。接下来的“十三五”将是一个以全面适应新常态为主题的五年规划期。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命题,其中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应成为两个重要的维度。所谓夯实硬底线,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社会保障底线,二是粮食安全底线。着手完善囊括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兄弟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义务教育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减轻群众生活负担,给群众以安全感。夯实粮食安全底线,就要在战略上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所谓软投资,即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该着手推进资源领域的产权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和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引导民间资本广泛进入更多领域。同时,对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调整,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改革奠定制度基础。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应如何克服经济“旧常态”的弊病,适应并推动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14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在“新常态”下“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相关论述的合理性。(12分)2(24分)材料一材料二增强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盲目排斥外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需要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理党中央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性审视,也需要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