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杨小凯等经济学家采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发展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并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建立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模型。杨小凯和博兰德(JeffBorla
d)在批评新古典主流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扩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认为通过参与分工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可以获得内生比较优势,并且内生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对此有研究的还有张定胜和ChristisGTombazos等人。在古典经济学中,比较优势原理是人们作出选择和决策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是分工、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比较优势是相对优势。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比较优势原理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在狩猎社会,一个人一开始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
f造弓箭,于是就专门造弓箭换猎物;另一个人一开始也是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打猎,于是就专门打猎,然后用猎物交换弓箭。在斯密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例如,甲国较为发达,呢绒和葡萄酒的生产较之乙国都有成本优势,但相比之下呢绒更有优势,于是甲国可以集中资源专门生产呢绒;乙国虽然两种商品的生产效率都不如甲国,但相对而言,生产葡萄酒的效果更好一些,于是乙国可以专门生产葡萄酒。甲国和乙国彼此进行交换,双方乃至整个社会都可以由此把“蛋糕”做得更大。后来,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要素禀赋理论中进一步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缘于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别,各国、各地区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根据这些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论,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成功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不失时机地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也符合这一理论的基本逻辑:浙江民营企业在起始阶段选择的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资金需求不多、滚动发展能力较强的产业,而这些恰恰是浙江民营经济最初的比较优势之所在;内蒙古的一些知名企业,如伊利、蒙牛、草原兴发的产业特征,也充分反映了当地的资源优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广泛存在,更是体现了我国经济在特定阶段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成本优势。
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