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专业化学习、投资创新及经验积累等后天因素人为地创造出来,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的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之“要素变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发展,是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成果,主要研究的是长期比较优势变化的决定因素及其福利的影响。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之来源
1、“干中学”。Reddi
g将“干中学”效应与动态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理解动态比较优势,他强调,一国根据当期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自由贸易可能导致福利损失,因为该国可能放弃了在其他部门潜在的学习效应。因此,一国为了避免这种“比较优势陷阱”,往往是根据自身学习能力来选择国际分工。这也是说,“干中学”效应是动态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2、基于内生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理论对动态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一国创新产品的份额大小取决于该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和长期贸易模式,而国际分工地位和长期贸易模式是由动态内生比较优势决定的。3、内生个人专业化的动态比较优势。报酬递增理论研究的展开基本上是沿着两条思路进行的,一是以Smith和You
g为代表的基于分工的报酬递增,二是以DS模型为基础的基于规模经济的报酬递增。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基本上是沿着第二条思路进行的,沿第一条思路进行的研究中既涉及贸易理论又涉及增长理论的文献的发展,主要是Ya
g和Ng、杨小凯的研究。虽然基于DS模型的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解释了产业内贸易,是传统贸易理论的重要扩展,但杨小凯认为,基于DS模型的新贸易理论不能内生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仍是外生贸易模型。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化了个人专业化,将个人专业化视为动态比较优势的来源。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之“要素变化”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发展,是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成果,主要研究的是长期比较优势变化的决定因素及其福利的影响。国外现有的关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基于要素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基于技术进步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基于其他因素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这里的“要素变化”包括两方面含义,即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和某类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的变化。HOS理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理论)、SS理论和罗伯津斯基(Rybczy
ski)定理是在HO理论基础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