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3万人,占593在公办中小学校借读的非户籍生达167万人,占非户籍生总数的622009年净增98万人,需增加100所规模1000人的学校才能满足这些非户籍儿童的教育需求。增加上百所学校,需要数以千计的教师以及添置各种教学设备,在基础教育经费本来就短缺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根据宁波市教育局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宁波市农民工子女人数再现高峰,为193万人,一年内增加了38万人,增幅达245同期杭州,全市接收的农民工子女为12万余人,增幅也超过了20发展速度令人吃惊。加之,随着农民工居住期限的逐步延长,对子女成长期望的不断提高,更是对稀缺的教育资源提
f出挑战。而从供给方面看,虽然各级政府部门为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作了很多工作与努力,比如各地公办学校通过不断挖掘潜力,提高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能力。但地方教育资源还是赶不上外来生源的快速增加。由于先前,政府建造公办学校,无论是其校舍、师资,还是其它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是按照本地适龄儿童的数量确定的,因此,随着农民工子女的日益增多,接收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就会达到饱和。
城市中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资源也很有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1997年后还出现了“遍地开花”的现象。北京市2007年这种类型的学校已经有300多所。到2011年发展到约有500所。这类学校不仅数量增加很快,而且学校的规模扩张也十分迅速。创办于1994年的北京行知民工子弟学校最为典型,创建之初只有9人,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8年3月学生规模就已达到1976人,并且还附设了初中部。
有的学校还另外办了分校。尽管如此,但民工子弟学校供求紧张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很好地说明了哪怕是民工子弟学校,其教育资源也十分紧缺,造成学校难以“消化”而在这种教育资源紧缺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关注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时的责任定位。
f(三)农民工子女的失学、辍学现象普遍存在
流动的生活方式使农民工子女普遍都有过辍学的经历甚至已经失学。农民工家庭来到一个新的城市,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活问题、居住问题、工作问题,然后才有能力考虑子女的教育问题,熟悉陌生的环境、了解当地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寻找合适的学校等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如果错过了学校的开学日期或者转学证明等相关手续不齐全,尤其是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增收借读费、赞助费、代培费等费用,都有可能导致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辍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