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治疗便秘与食积。(8)外劳宫穴,在手背无名指与中指基关节后约一寸许处,揉动此穴有清热、镇痛、安神作用。(9)上三关穴,从列缺穴侧推到肘部,为推上三关穴,本穴属温性,有发汗作用,适于高热而无汗,亦适应于感冒发汗,也有镇咳安神作用。(10)天河水穴,从大陵穴始沿中线推到肘部为推天河水,有退一般性各种热度作用,适用于各种发热。(11)六腑穴,由肘部下推到神门处为退六腑,适用于退四十度以上高热,四十度以下热度,不宜采用本穴。(12)推脊梁,由颈部向下直推到尾椎处,曰推脊梁,有退除高热作用。(13)分推肩胛骨,用双手沿双肩胛骨骨缝作弯月形从上向下推动,曰分推肩胛骨,有宣肺、镇咳作用,可用来镇咳与治疗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14)肺俞穴,在肩胛骨中部贴近脊椎处,揉此穴有健肺镇咳作用,亦适用于急救。(15)捏脊,从尾椎骨捏到颈椎,为补法,每天可捏一到两次,每次捏五到七遍,通治各种慢性病。从颈椎向下捏到尾椎穴,为清法,适用于高血压与狂燥型病变。(16)精灵、威灵两穴,在手列缺穴与神门穴之前凹陷处,适用于休克、急救。(17)足跟两侧昆仑穴、太溪穴,适用于休克、急救。(18)推七节:尾骨向上推经骶骨至第四腰椎骨,从下向上推为推七节(补法),用于止泻、脱肛;从上向下推为下推七节(泻法),用于退热、通便。(19)揉尾尖:性中平和,及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推七节合用。(20)开天门:两手拇指交替从眉心推至发际,用于头痛、发热、感冒等。(21)推坎宫:两手拇指从眉心同时分推向眉梢,适用于外感发热,多与开天门、揉太阳合用,也适用于眼疾。(22)揉太阳:眉梢后凹陷处即太阳穴,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眼疾,也可以消除疲劳、安神健脑、对偏头痛也有很好的疗效。以上穴位为小儿推拿主要手法,按摩次数依年龄大小与病情轻重而定,一岁以下100到200次,
1
f一到两岁250到300次,两岁到五岁300到500次,五岁以上500以上,揉均为顺时方向。我的人体X形平衡法与小儿推拿手法,关系十分密切,也可以说是从小儿推拿法起步的,我是用推拿法五个月为小女治疗先天性心肌炎,后又用耳针彻底治好了她的病,便写了一篇文章发表于新安晚报,此文发表之后,有人用此文的医疗法,真的治好了自己女儿的先天性心肌炎,考上大学,读到大学毕业。先天性心肌炎是目前世界上连专家也治不好的绝症,此文引起报社重视,从而有系列文章的发表,有内版X形法的出版,也才有今天的局面。也可以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