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
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
际长度表象。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学生准备:学生尺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三、引入新课1.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2.点明课题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认识米用米量)四、探究新知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