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西部工业发展
抗战时期,西部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西部在战时所处地位发生变化、内迁工厂影响、国民政府重视、当地商品市场扩大以及工合运动推动等因素造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前,西部的近代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仍然停留在低速度、低水平和几近手工操作的状态之中,地域和行业上的不平衡性比较突出,传统手工业在当地经济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凭借其武力优势迅速推进,工业比较集中的华北、华东地区已大部沦陷。同时,港口被封锁,铁路被破坏,抗战后方的对外交通十分困难。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定西安为西京,以西部为中心的大西部成为抗战依托的大后方。这种战时环境的改变,加上一批东部沿海工厂内迁以及战时军需民用物资的严重匮乏,都极大地刺激了西部工业的发展,使抗战时期西部工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一、发展概况
这一时期西部的工业发展状况可大致划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两个方面。一重工业的发展西部的能源工业在抗战期间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其中煤炭工业的发展成绩最为显著。1936年以前,我国国内煤炭业一半以上的市场为外资占领。由于市场狭小,加之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因而截止抗战爆发前,西部的煤炭业发展极其缓慢,基本处于传统的手工开采阶段。抗战爆发后,由于大量工厂西迁和人员西流,西部的工业用煤和居民生活用煤日趋紧张。此外,西部的钢铁工业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极为缓慢。1931年,国内生铁产量为478035吨,钢产量为15000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0.86%和0.021%,至抗战爆发时,国内钢铁需求量的80%依靠进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西部的冶铁业又落后得多。抗战爆发后,由于西部工业中机器生产日渐普及,这就为冶铁业的发展增大了市场。二轻工业的发展由于轻纺工业与民用、军用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加上西部良好的原棉、毛供给条件,因此战时西部的棉毛纺织工业得到显著的发展,尤其棉纺,形成关中经济带。轻工业除棉毛纺织外,西部的加工业在抗战期间也有很大发展。抗战开始后,火柴厂接踵建立。由于战时军需民用面粉大幅度增加的刺激,西部机制面粉业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工业门类。抗战期间,西部的机制烟业日渐发达。机器造纸业和印刷业也发展起来。西部印刷业由于抗战宣传的需要而发展很快。
二、繁荣原因
抗战时期,西部近代工业无论从厂家数量、资本总额,还是设备及行业分布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