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尊重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案例一天,我放在讲桌上的备课本竟然被人撕烂了两张,我火冒三丈。知情人立刻“揭发”出撕本子的人。我一看那个学生,心理“咯噔”一下,愣了。我思忖良久,对全班同学说:“我现向大家做个检讨。昨天,因这位同学写字潦草,我一气之下,将他的本子撕为两半。我不该这样做,我撕了他的一个本子,他却只撕了我两张,说明他还是给老师留面子的。他比我好。”教室里静静的,几十双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我。第二天早上,在我的办公桌上端端正正地放着一个和我的备课本差不多大的新本子。我们感慨一个三年级的不满十岁的小学生给我们上了难忘的一课,那就是学生也是有人格、有自尊的,不能因其年龄小或因自己在气头上情绪难于自控就忽略了这一点。有的老师言行专制,不尊重学生,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人,视严厉管束为对学生的爱,这种“家长式”的师爱在大力弘扬主体性的当代社会,显然难为学生理解和认同。
f小学生入学以后,教师日益成为儿童心中的“中心人物”,他们对教师带有先天性的依恋心理,希望得到教师犹如父母般的爱抚,师生间在热情关怀基础上建立起的亲近感、信任感,成为师爱稳定的基本内容。但仅此还不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主、独立意识的增强,学生还都希望从教师那儿体验到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鼓励据调查表明:学生们往往都很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并且会把这种评价与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教师若能将爱与鼓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将是教育艺术的最高体现。而学生若能得到老师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将会得到由衷的赞许和诚挚的鼓励,自然而然就在内心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愿意改正自身的缺点,积极上进。案例一学生畏于难度大、强手多,不敢参加当场作文大赛。为了鼓励学生参赛,我打了一个比方:“你俯视过集贸市场吧?那阵势可真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看上去简直没有落脚的地方。但是只要你走进去,就会有你的位置。到市场去不一定非买东西不可,但至少可以见识一下商品,了解一法番行情。参加比赛大抵也如此。我不强求你非取得好的名次,只希望你利用这次机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这好比从楼上来到市场去走一走一样,我想你是有这个勇气的”。学生愉快地参赛了,结果还出乎意料地取得了二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