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动作、神情的描写非常可笑,没能起到生动感人的作用。显然后一部分同学的评价是对的,我表示赞同,并说明赞同的理由:实际上这位同学犯了选材和立意不当的毛病,表哥关心弟弟,可选材料很多,可这位同学偏偏选择表哥帮弟弟打人的材料,这样写,不但不能写出表哥的可爱可敬,反而使笔下的表哥成为一个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可憎人物,假如社会上人人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学生领悟到:写文章要考虑全局,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缺一不可,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整体表达效果。由于受模式化训练和“主题先行”观念的不良影响,一些学生认识问题比较僵化。例如在布置一篇以“水”为话题的作文时。很多学生只从水的本身展开思考,只写出这样一些立意:①化水害为水利;②爱护环境,防止水污染;③珍惜用水,否则“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④温柔似水,暴戾如洪,由水想到人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是从水的“原点”起步展开思考的,比较狭窄。在互改互评中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找到许多与水相关联的事物,再
f从那“第二起跑线”起步,思维就会开阔得多,联想也就丰富得多了。如:①水与生命,水是生命之源;②水与大海,可写大海的浩瀚气势,可写涓滴而成大海;③由“水滴石穿”“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写到有恒必成;④由“君子之交淡如水”写到人际关系;⑤水与血,由“喷泉里出来的总是水,血管里流出的总是血”写到事物本质的区别这些都不是直接只写“水”,而是由水与别的事物的关联写起的,思路变得异常开阔。另外,中等水平文章重点议,因为此类文章有代表性,它有中心,结构也清楚,语句也通顺,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它的等级。教师允许学生对此类文章有等级争议,问题越辩越明,在争论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周密,认识问题的能力也会加强。并适时引导学生认清此类文章之所以不能得高分,是因为虽有中心,但不够新颖、深刻;语句虽然通顺,但不够生动,表现力不强。如果是材料作文,就要引导学生看它是否结合原材料,是否联系现实等等。然后在前两类文章品评的基础上,推出好文章,有了前面的比较、鉴别、争论,大家会深刻感到好文章确实在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确实令人赏心悦目。至此,文章的好与差的尺度,同学们基本心中有数了;自己文章的优劣得失也基本有了判定。点拨:在课堂尾声时,对同学们的评级要充分肯定,老师的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