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二至四)课时一、阅读第一段。思考:1、《大学》的主旨,宗旨是什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宗旨是:明明德,亲民,至善。解析:即: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总之,“明明德”是自身的修养。“亲民”就是是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施教主张。所谓“正人先正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的理想社会。这是空想。区分“理想”与“空想”,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叫“理想”,反之,不能实现的叫“空想”。“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提出的三纲,为了实现这些宗旨,就要通过一些手段,那就是“八目”2、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八目阅读,找出“八目”。板书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内容研读“八目”间的关系以及谁最重要。板书:用文章中的原话证明。社会属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2
f人修身自然属性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正好处在人有自我提高向社会进入的关键过程。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可见“修身”在“八目”当中地位最重要,是枢纽,是承前启后。在没有弄清楚“八目”的关系之前,先明白下面几个问题:(1)、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这种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2)、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