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为学术自由提供了社会环境。3阶级上:争霸战争,各国改革,“□01士”阶层受到重用。4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02学在民间”。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代表人物1道家:□03老子和庄子。2儒家:孔子、孟子和□04荀子。3法家:商鞅、0□5韩非子。4墨家:墨子。3.意义1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0□6传统文化体系。
f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07思想解放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概念阐释“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巧思妙记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孔子的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01创始人。2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02仁。主张“□0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强调统治者要□04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③希望恢复西周的0□5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教育思想: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0□6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记忆技巧图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关系
思考探究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礼”的主张?社会价值
f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
2历史影响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思维点拨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主张“□01无为而治”。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等都是相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