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的各类表述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的表述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确认了这一教育目的,并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个教育方针表述与50年代毛泽东的提法不完全一样,但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一教育目的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反映了新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里首次将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到教育目的的高度。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