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对城投公司的政策,开始由鼓励变为收紧。2014年43号文的发布,要求剥离城投公司的政府性融资职能,城投公司的作用被削弱。但从实际情况看,连续7年规范城投举债的效果并不显著。这也是今年中央加大地方债务监管的重要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需要通过融资平台筹集资金,在这种诉求之下,城投公司难以真正摆脱地方政府的影响。因此,摆脱地方政府对它的依赖,是城投公司真正走向市场化的前提。地方政府需要加快自身的投融资转型。投资方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无效投资。融资方面扩大正门,预计未来会是“地方政府债券项目收益专项债券PPP城投公司”的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城投公司需要谋求业务转型,来获得生存空间,可以通过“盘活存量转型增量”的方式。存量资产方面,通过ABS、TOT等方式,提高资产效率。增量业务方面,适应基础设施和公共
f服务未来转型的方向,在PPP和政府购买服务领域进行更多探索。不同的城投公司,所承担的职能不同。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注定了它们的归宿也不一样。对于“转贷型”的城投公司,大概率会被关停。从事具体业务的城投公司,可以通过重组整合,组建为商业类国企、公益性国企和业务多元化的集团国企等等,资产雄厚的城投公司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组建金控集团。相比于前两年,今年地方政府承担的稳增长责任小了。但在地方债务监管不断趋严的压力之下,地方政府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从年初财政部发函给数个省市和部委,要求问责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到50号文和87号文的出台,再到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严控地方债务余额,并将违规行为问责机制上升到“终身追责,倒查责任”。这些不断加码的监管政策,都剑指“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毫无疑问,对城投公司举债融资的规范,是这一轮监管的重点之一。从1995年实施的《预算法》限制地方政府直接举债开始,城投公司就是地方政府用来筹集资金的重要工具,从城投公司常被称作是融资平台中也可以看出它的主要职能。2014年国务院印发43号文,提出要剥离城投公司的政府性融资职能,但城投公司与地方政府历经20余年,早已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改革起来并不容易。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投融资体制的变化,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会持续推进,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都会因为它们互相依赖的关系被打破而受煎熬。
f一、城投公司的美好时光
了解下城投公司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理解为什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