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诗意地栖居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
一、什么是文学二、文学文本的细读三、文学史的课程要求
第一讲文学是什么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充满劳绩,但仍诗意的栖居(居住,停留)在这片大地上。”
《楚辞远游》曰: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终生劳苦)。面对天地之无穷,我们人的一生极其短暂,但这短暂的人生却又是极其劳苦的。
什么是诗意?生动的形象,形象的美;真挚的情感,情感的美;深刻的哲思,思想的美。人生短暂而又极其艰辛,但是充满了诗意的美,值得期待和眷恋,或者说人生之诗意
的美可以慰藉和补偿人生的痛苦和不幸的。文学是广义的诗。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以感情来打动人的、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因此,决定文学作评价值高低的标准:一是情感是否真挚感人(为文造情);
二是反映社会生活是否深广(1)中国古代文学作平时以抒情为主流的。文学作品以情动人,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偏重于感情的抒发,而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较少,但是社会生活作为一个背景,构成诗词情感所产生的肥沃土壤。(3)文学作品固然以情取胜,但也不可缺少关于与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否则文学作品因缺少哲理的深度而少味,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相互融合。
引苏轼《赤壁赋》曰“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解读】苏子此番话是用于劝客消解忧愁之意。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个体生命的短暂还来群体生命的代代更新和绵延不绝,1
f此处的绵延不绝,即是不断更新,代代常新。因此个体生命的有限和短暂是有意义的;同时,个体生理生命是短暂和有限的,但是精神生命是无限的,生理生命虽然消亡,但是精神生命是可以永恒的。
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