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营销091朱小慧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学术界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涉及到与失地农民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笔者通过对众多相关研究文献的归纳汇总,从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四个方面来评述。
关键词:失地农民问题
征地制度
社会保障
近年来我国城市拓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区规模迅速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征用大量农用土地,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问题逐渐演变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已经日益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近十年来,相关的专著和论文也不断涌现。为了了解国内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文献研究现状,笔者进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进行查阅,输入关键词“失地农民问题”,检索了20002010的文献,获取检索结果280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245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1篇,中国博士学士论文1篇。本文将基于这些数据从文献内容的角度来分析国内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文献研究现状。笔者将国内学术界近期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归纳为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四个方面。一、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理论界普遍认为,失地农民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3点。1、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使农民利益受损。中国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目前中国集体土地产权的主体有三种形式: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村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但集体到底指的是哪一级哪个组织,有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三者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代表,这不利于农地产权的稳定,必然降低土地产权制度的
f有效性,造成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严重模糊。这是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重要根源。2、土地征用制度存在严重问题。首先,法律的矛盾导致征地权滥用。我国土地征用权的法律规定主要来自《宪法》《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但现行的法律关于土地征用权的规定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从而导致土地征用权的滥用。其次,公共利益界定不清,导致土地征用权的滥用。1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