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撰写:洪真【学习目标】
审稿:高一语文备课组
讲学时间:2011224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
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
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
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在艺术上,风格以沉郁顿挫为
主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相反,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现实主义是提倡客观地观
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诗
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南北朝时期《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的出现标志现实
主义诗歌逐渐成熟。而杜甫则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
二赏析参考: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
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
重庆奉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
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
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
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
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流寓四川,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
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r